背景
40年來,邵氏基金會在中國內地的教育及醫療公益貢獻深具影響力,逸夫樓遍布各地,成為數代學子校園生活的不朽印記。隨着國內基礎設施的蓬勃發展,基金會近年將資助重點聚焦於協助內地教育進一步提升品質,追求卓越的學術成就。
目標與計劃
早期:全方位支持全國教育發展
基金會自1986年起在中國內地展開教育公益事業,推行系統性的捐贈計劃,覆蓋全國31個省、市及自治區。當時正值國內公共教育資金短缺之際,基金會成為最早與中國教育部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的慈善機構之一,旨在改善各地學校的基礎設施。
每年,教育部就不同教育機構提出詳細資助計劃,包括小學、中學、職業先修及師範院校,以及一些教學設施如圖書館、教學樓、實驗室、學術交流中心和體育館等。基金會與教育部緊密合作,共同審核並甄選合適的項目,確保項目附合該區的優先需求和發展目標。經批准後,雙方會共同為選定項目提供資助,並由教育部統籌地區層面的實施工作,這樣的合資模式可確保資源精準投放於最需要的地方。
夥伴協作 擴大成效
這種全面性的資助方式一直延續至2014年。多年來,基金會已在全國資助了超過6,000個項目,包括407個大學項目、1,789個中學項目、3,797個小學項目、60所圖書館、306間實驗室和14座體育館。逸夫樓遍布內地校園,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等一批最高學府。
鑑於捐贈規模龐大,教育部特別就邵氏基金會的資助項目制定了一套管理系統,規定資助金額、建築標準,以及對受資助機構的監管,確保一切附合嚴格標準。地方政府與教育行政單位亦提供配套資金,以體現共同承擔的責任,將基金會的捐款效益發揮至最大。這種模式同時鼓勵了各地的行政部門進一步將資源投放於教育基建,發揮協同效應。
展望未來
踏出新方向:推動創新教育發展
過去十年,隨着內地基礎教育設施大幅改善,邵氏基金會已調整資助策略,由分散式轉為重點支持高效益的項目,聚焦高等教育、科研與創新。最新落實的「逸夫未來教育計劃」,旨在培育新一代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意教育家和領袖,現已派遣約250名來自中西部地區的中小學教師和校長遠赴海外進行專業的教學技能培訓。為促進持續成效,計劃設有為期三年的跟進機制,確保所學知識能有效落實於教學實踐。
從基層中、小學到頂尖大學,邵氏基金會對中國的教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透過逾6,000項教育基建的資助,至逐步轉向支持更具策略性和高成效的項目,我們將繼續協助國家應對日益多元的教育需求,並提供最適切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