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邵逸夫先生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以前,他的慈善精神便已綻放光芒。1950年代,他對新加坡三江社群的支持,展現了邵氏家族回饋社會的承諾。邵逸夫先生的人文關懷成於香港,隨後延伸至世界各地。
邵逸夫醫院的緣起
醫者仁心的願景
李察・夏特醫生,美國加州羅馬琳達大學健康機構的主席,分享了一段關於邵逸夫先生童年的逸事:
邵逸夫先生小時候在上海生活,邵媽媽因病向一位美國醫生——米勒耳醫生求診。米勒耳醫生受基督複臨安息日會的派遣來到中國,因其無私奉獻的精神被尊稱為「 中國醫生」,後來更成為了羅瑪琳達大學的先驅。當時的邵先生雖然年幼,但已經擁有敏銳的目光和一顆感恩的心。他從沒忘記米勒耳醫生對媽媽的悉心照顧。
這段經歷讓年輕的邵先生接觸到西方的先進醫療技術,激發他致力支持醫療發展的熱枕。
隨後於1980年代,他計劃在浙江建造一所現代化醫院,並從早年與米勒耳醫生的情誼中得到啟發,最終促成他與基督複臨安息日會及羅瑪琳達大學的開創性合作,於 1994 年創立了「邵逸夫醫院模式」。
展望未來
如今,邵逸夫醫院已成為醫療進步的象徵;它是中國內地首家獲得國際最高認證的公立醫院,承載着慈悲和創新的醫療理念,持續引領着中國醫療的發展。
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的緣起
世代相傳的夢想
1985
1985年,邵逸夫先生在馬臨教授陪同下參觀香港中文大學校園,目光落在一片空地上,問道:
「這塊空地是用來做什麼?」
馬臨教授答道:
「這是預留以建造大學第四所書院的,正在籌備資金。」
數日後,一通電話改變一切。
憑藉邵逸夫先生的慷慨捐贈,逸夫書院應運而生,燃亮無數年輕人追尋知識的夢想。
「一個企業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
— 邵逸夫先生 我們的里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