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邵逸夫先生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以前,他的慈善精神便已绽放光芒。1950年代,他对新加坡三江社群的支持,展现了邵氏家族回馈社会的承诺。邵逸夫先生的人文关怀成于香港,随后延伸至世界各地。
邵逸夫医院的缘起
医者仁心的愿景
李察・夏特医生,美国加州罗马琳达大学健康机构的主席,分享了一段关于邵逸夫先生童年的逸事:
邵逸夫先生小时候在上海生活,邵妈妈因病向一位美国医生——米勒耳医生求诊。米勒耳医生受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派遣来到中国,因其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尊称为「 中国医生」,后来更成为了罗玛琳达大学的先驱。当时的邵先生虽然年幼,但已经拥有敏锐的目光和一颗感恩的心。他从没忘记米勒耳医生对妈妈的悉心照顾。
这段经历让年轻的邵先生接触到西方的先进医疗技术,激发他致力支持医疗发展的热枕。
随后于1980年代,他计划在浙江建造一所现代化医院,并从早年与米勒耳医生的情谊中得到启发,最终促成他与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及罗玛琳达大学的开创性合作,于 1994 年创立了「邵逸夫医院模式」。
展望未来
如今,邵逸夫医院已成为医疗进步的象征;它是中国内地首家获得国际最高认证的公立医院,承载着慈悲和创新的医疗理念,持续引领着中国医疗的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的缘起
世代相传的梦想
1985
1985年,邵逸夫先生在马临教授陪同下参观香港中文大学校园,目光落在一片空地上,问道:
「这块空地是用来做什么?」
马临教授答道:
「这是预留以建造大学第四所书院的,正在筹备资金。」
数日后,一通电话改变一切。
凭借邵逸夫先生的慷慨捐赠,逸夫书院应运而生,燃亮无数年轻人追寻知识的梦想。
「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
— 邵逸夫先生 我们的里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