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返回教育

教育

建设未来:邵氏基金会对中国内地教育的深远影响

背景

40年来,邵氏基金会在中国内地的教育及医疗公益贡献深具影响力,逸夫楼遍布各地,成为数代学子校园生活的不朽印记。随着国内基础设施的蓬勃发展,基金会近年将资助重点聚焦于协助内地教育进一步提升品质,追求卓越的学术成就。

目标与计划

早期:全方位支持全国教育发展

基金会自1986年起在中国内地展开教育公益事业,推行系统性的捐赠计划,覆盖全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当时正值国内公共教育资金短缺之际,基金会成为最早与中国教育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慈善机构之一,旨在改善各地学校的基础设施。

每年,教育部就不同教育机构提出详细资助计划,包括小学、中学、职业先修及师范院校,以及一些教学设施如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学术交流中心和体育馆等。基金会与教育部紧密合作,共同审核并甄选合适的项目,确保项目附合该区的优先需求和发展目标。经批准后,双方会共同为选定项目提供资助,并由教育部统筹地区层面的实施工作,这样的合资模式可确保资源精准投放于最需要的地方。

伙伴协作 扩大成效

这种全面性的资助方式一直延续至2014年。多年来,基金会已在全国资助了超过6,000个项目,包括407个大学项目、1,789个中学项目、3,797个小学项目、60所图书馆、306间实验室和14座体育馆。逸夫楼遍布内地校园,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等一批最高学府。

鉴于捐赠规模庞大,教育部特别就邵氏基金会的资助项目制定了一套管理系统,规定资助金额、建筑标准,以及对受资助机构的监管,确保一切附合严格标准。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单位亦提供配套资金,以体现共同承担的责任,将基金会的捐款效益发挥至最大。这种模式同时鼓励了各地的行政部门进一步将资源投放于教育基建,发挥协同效应。

展望未来

踏出新方向:推动创新教育发展

过去十年,随着内地基础教育设施大幅改善,邵氏基金会已调整资助策略,由分散式转为重点支持高效益的项目,聚焦高等教育、科研与创新。最新落实的「逸夫未来教育计划」,旨在培育新一代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意教育家和领袖,现已派遣约250名来自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远赴海外进行专业的教学技能培训。为促进持续成效,计划设有为期三年的跟进机制,确保所学知识能有效落实于教学实践。

从基层中、小学到顶尖大学,邵氏基金会对中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透过逾6,000项教育基建的资助,至逐步转向支持更具策略性和高成效的项目,我们将继续协助国家应对日益多元的教育需求,并提供最适切的支援。

分享
已复制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