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基金会凭借对教育的前瞻视野,多年来持续投身教育公益,对香港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们立足本地,致力拓展国际合作,为本地学生创造全球机遇,扩阔他们的知识和视野。
校园建设
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早期,香港的高等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当时全港仅有香港大学及后来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学,为本地学生提供高等教育。邵氏基金会洞悉这一重大缺口,展现非凡远见,配合政府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不仅为这两所大学提供重要资助,更鼎力支持其他专上院校,包括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树仁大学,及香港城市大学等,提升这些院校的设施和水平,协助他们由学院正式升格为大学。
邵氏基金会的资助为这些院校带来了标志性的校园建筑,不只提供先进的教学与研究空间,并蜕变成学术交流、创意展现与社区参与的活力枢纽,是许多学生校园生活重要的一环。
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园的逸夫教学楼,大楼特别为文学院而设,把本来分散的学术部门和研究中心汇聚其中,促进跨学科合作,增强学术社群的凝聚力。这座教学楼的设计别具心思,把课室、展览空间及表演场地集于一身,创造一个融合学习、研究与文化交流的空间。
创新育才
现代化方式培育学术人才
除了资助高等教育设施外,邵氏基金会亦拨出资源,为杰出或有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奖学金与助学金,让来自不同生活及经济背景的学生均能受惠。近年,基金会于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演艺学院及香港知专设计学院设立「邵氏影城奖学金」,颁发多个奖项,其中包括专为优秀电影学生而设的「特优奖学金」,鼓励学生更积极投入电影艺术的创作与实践。
基金会亦因应社会急速演变及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推出多个项目,其中之一是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的「邵氏 STEAMS 善创计划」。这项创新计划融合设计思维及体验式教学,培育学生应对迅速变化的社会,让他们掌握科技知识和激发创意,将来成为具备同理心及多元思维的领袖。
全球拓展与国际视野
除了在本地促进教育创新,邵氏基金会亦善用其国际网络,为学生创造机会,资助他们到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深造。早于1982年,基金会设立「邵逸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 (Sir Run Run Shaw Scholarship Programme for Graduate Studies),资助东南亚杰出学生到牛津大学及萨塞克斯大学进修。1989年更将资助拓展至其他海外知名学府,包括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及史丹福大学。此外,在 1989年至1996年间,基金会亦透过「剑桥英联邦信托奖学金」(Cambridge Commonwealth Trust) 设立「邵逸夫剑桥奖学金」(Sir Run Run Shaw Cambridge Scholarship)。这些教育项目连结世界各地高校,提升学生的学术和研究能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
一直以来,邵氏基金会透过不同方式推动教育及开展慈善工作,对香港整个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造就了一大批达国际级水平的大学设施和无数受惠于各项资助的优秀毕业生。基金会树立了教育新典范,塑造敢于创新的未来领袖。与此同时,基金会亦传承其使命及精神,持续投放资源于教育发展,惠及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