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返回教育

教育

跨越校园,承传世代:邵氏基金会的教育足迹

基金会对本地教育的贡献可追溯至七十年代,当时香港的高等教育资源匮乏,发展尚未完善。我们一直将高等教育视为优先领域,因为这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数十年来,我们的教育项目遍布香港,持续推动知识普及与社会进步。

长久伙伴

香港大学

邵氏基金会与香港大学的合作始于1979年,四十多年来关系稳步发展。我们深感荣幸能透过多项计划支持大学的成长与发展。当中最具意义的贡献之一,是位于百周年校园的「逸夫教学楼」——这座现代化、设计匠心独运的大楼于2012年启用,现为文学院之所在地。毗邻的「逸夫苑」现为香港大学出版社及人文学科杰出学人协会的办公地点。连同位于本部校园的「邵逸夫楼」及「邵仁枚楼」,这些空间共同体现了我们对教育与文化的共同承诺。为表彰基金会的持续支持,文学院于2014年设立「邵逸夫奖学金」,这份殊荣至今仍激励着我们延续使命,服务社会。

照片由香港大学传讯及公共事务处提供
照片由香港大学传讯及公共事务处提供
照片由香港大学传讯及公共事务处提供
创新建筑

香港科技大学

邵氏基金会与香港科技大学一同座落于西贡区,自科大创办以来,我们一直积极支持其发展。我们的创办人深信艺术与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柱,逸夫演艺中心和逸华广场的诞生是这份信念的延续。今天,逸夫演艺中心已成为科大校园内的文化地标,促进充满活力和多元的艺术氛围。最近,基金会更捐出清水湾一幅土地予科大扩建校园及推广STEAM教育。

照片由香港科技大学提供
照片由香港科技大学提供
照片由香港科技大学提供

香港浸会大学

早在1980年代,邵氏基金会便向当时的香港浸会书院捐款,支持香港首间电影学院的发展。随著书院的持续发展,原有设施已难以应付需求,对新校园的需求日益殷切。基金会慷慨资助这项位于九龙塘联福道的大型校园发展计划——逸夫校园。浸会书院于1994年正式获得大学资格,并更名为香港浸会大学。逸夫校园占地约16,385平方米,设有先进完善的设施,涵盖教学、研究及学生活动空间,预计可容纳多达4,000名学生。邵逸夫先生于2009年获委任为香港浸会大学基金永远荣誉董事。

照片由香港浸会大学提供
照片由香港浸会大学提供
照片由香港浸会大学提供
照片由香港浸会大学提供
照片由香港浸会大学提供

香港城市大学

邵逸夫先生与邵方逸华女士一生致力推动艺术与教育,坚信两者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柱。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亚洲创意之都,基金会资助香港城市大学兴建「邵逸夫创意媒体中心」。这座具前瞻性的建筑由著名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设计,极具现代感。创意媒体学院致力培育新一代新媒体领袖与专业人才,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邵逸夫图书馆」亦在学术生活中担当重要角色,设有约2,700个座位,馆藏逾100万册纸本图书及超过200万册电子书。图书馆致力营造优质学习环境,提供多元、优质的资源与服务,全面支援学生与教职员的教研需求。

照片由香港城市大学提供
照片由香港城市大学提供
照片由香港城市大学提供
照片由香港城市大学提供

香港理工大学

邵氏基金会于1980年代慷慨捐助香港理工大学,资助兴建校园内两座大楼:邵逸夫楼及邵逸夫体育馆,为学生提供设施完善的康乐与体育设施,丰富他们的学习历程。到了2023年,基金会延续其对教育的坚定承诺,支持全新的「邵氏STEAM 善创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意及批判思维,同时赋能教师,推动教学进步。

照片由香港理工大学提供
照片由香港理工大学提供
照片由香港理工大学提供
照片由香港理工大学提供
教育为本

香港树仁大学

作为香港首间私立专上学院,香港树仁学院(后正名为香港树仁大学)在发展过程中获得邵氏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974年,基金会捐资兴建「邵美珍堂」,多年间一直是大学授课及举办大型活动的重要场地。我们亦多次资助其维修及升级工程,令其继续惠及师生。

照片由香港树仁大学传讯及公共事务处提供
照片由香港树仁大学传讯及公共事务处提供
照片由香港树仁大学传讯及公共事务处提供
照片由香港树仁大学传讯及公共事务处提供
分享
已复制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