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返回教育

教育

跨越校園,承傳世代:邵氏基金會的教育足跡

基金會對本地教育的貢獻可追溯至七十年代,當時香港的高等教育資源匱乏,發展尚未完善。我們一直將高等教育視為優先領域,因為這是國家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數十年來,我們的教育項目遍佈香港,持續推動知識普及與社會進步。

長久夥伴

香港大學

邵氏基金會與香港大學的合作始於1979年,四十多年來關係穩步發展。我們深感榮幸能透過多項計劃支持大學的成長與發展。當中最具意義的貢獻之一,是位於百周年校園的「逸夫教學樓」——這座現代化、設計匠心獨運的大樓於2012年啟用,現為文學院之所在地。毗鄰的「逸夫苑」現為香港大學出版社及人文學科傑出學人協會的辦公地點。連同位於本部校園的「邵逸夫樓」及「邵仁枚樓」,這些空間共同體現了我們對教育與文化的共同承諾。為表彰基金會的持續支持,文學院於2014年設立「邵逸夫獎學金」,這份殊榮至今仍激勵著我們延續使命,服務社會。

照片由香港大學傳訊及公共事務處提供
照片由香港大學傳訊及公共事務處提供
照片由香港大學傳訊及公共事務處提供
創新建築

香港科技大學

邵氏基金會與香港科技大學一同座落於西貢區,自科大創辦以來,我們一直積極支持其發展。我們的創辦人深信藝術與教育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支柱,逸夫演藝中心和逸華廣場的誕生是這份信念的延續。今天,逸夫演藝中心已成為科大校園內的文化地標,促進充滿活力和多元的藝術氛圍。最近,基金會更捐出清水灣一幅土地予科大擴建校園及推廣STEAM教育。

照片由香港科技大學提供
照片由香港科技大學提供
照片由香港科技大學提供

香港浸會大學

早在1980年代,邵氏基金會便向當時的香港浸會書院捐款,支持香港首間電影學院的發展。隨著書院的持續發展,原有設施已難以應付需求,對新校園的需求日益殷切。基金會慷慨資助這項位於九龍塘聯福道的大型校園發展計劃——逸夫校園。浸會書院於1994年正式獲得大學資格,並更名為香港浸會大學。逸夫校園佔地約16,385平方米,設有先進完善的設施,涵蓋教學、研究及學生活動空間,預計可容納多達4,000名學生。邵逸夫先生於2009年獲委任為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永遠榮譽董事。

照片由香港浸會大學提供
照片由香港浸會大學提供
照片由香港浸會大學提供
照片由香港浸會大學提供
照片由香港浸會大學提供

香港城市大學

邵逸夫先生與邵方逸華女士一生致力推動藝術與教育,堅信兩者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支柱。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亞洲創意之都,基金會資助香港城市大學興建「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這座具前瞻性的建築由著名建築師丹尼爾·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設計,極具現代感。創意媒體學院致力培育新一代新媒體領袖與專業人才,推動創意產業的發展。

「邵逸夫圖書館」亦在學術生活中擔當重要角色,設有約2,700個座位,館藏逾100萬冊紙本圖書及超過200萬冊電子書。圖書館致力營造優質學習環境,提供多元、優質的資源與服務,全面支援學生與教職員的教研需求。

照片由香港城市大學提供
照片由香港城市大學提供
照片由香港城市大學提供
照片由香港城市大學提供

香港理工大學

邵氏基金會於1980年代慷慨捐助香港理工大學,資助興建校園內兩座大樓:邵逸夫樓及邵逸夫體育館,為學生提供設施完善的康樂與體育設施,豐富他們的學習歷程。到了2023年,基金會延續其對教育的堅定承諾,支持全新的「邵氏STEAM 善創計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意及批判思維,同時賦能教師,推動教學進步。

照片由香港理工大學提供
照片由香港理工大學提供
照片由香港理工大學提供
照片由香港理工大學提供
教育為本

香港樹仁大學

作為香港首間私立專上學院,香港樹仁學院(後正名為香港樹仁大學)在發展過程中獲得邵氏基金會的大力支持,為學生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1974年,基金會捐資興建「邵美珍堂」,多年間一直是大學授課及舉辦大型活動的重要場地。我們亦多次資助其維修及升級工程,令其繼續惠及師生。

照片由香港樹仁大學傳訊及公共事務處提供
照片由香港樹仁大學傳訊及公共事務處提供
照片由香港樹仁大學傳訊及公共事務處提供
照片由香港樹仁大學傳訊及公共事務處提供
分享
已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