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回顧
「我相信人類的偉大在於他們能夠追求學問、傳授學問、研究學問,推陳出新以造福人群。」
—— 邵逸夫先生
這句話不僅承載着邵逸夫先生的育人哲學,也成為維繫他與香港中文大學(中大)40年深厚情誼的核心信念。憑藉其遠見卓識與堅定承諾,邵先生不僅改寫了香港的教育格局,其影響更深入華人社群。
起源
共同願景:全人教育
邵先生與中大的夥伴關係,並非單純的捐贈者與受贈機構,其獨特之處在於雙方價值觀的深度契合。雙方共同致力營造有助交流的學術環境,並強調培養具人文關懷的學生。教育不僅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更在於培育其品德品格和社會責任感。
邵先生與中大的情誼始於1967年,當時香港的高等教育仍處於起步階段,邵先生加入中大聯合書院的校董會,播下他對中大堅定支持的種子。1981年,他資助興建了中大邵逸夫堂。誠如中大第二任校長馬臨教授所言,邵逸夫堂不僅僅是一座建築,它標誌着「大學校園生活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自此,邵逸夫堂成為校園的文化中心,舉辦過無數表演、典禮和學術交流活動,讓學生有着更豐富的學術體驗。
1986年迎來另一個重要里程。邵先生在一次參觀校園時留意到一片原規劃作新書院之用的空地因資金短缺而擱置。只用了一天時間,他就果斷拍板全力支持興建新書院,即後來的「逸夫書院」。促成日後的逸夫書院誕生。當時香港正值人口急速增長,教育基建急需擴展,逸夫書院的成立正好回應了社會迫切需要。
逸夫書院不僅是硬件設施,更體現了邵先生的教育信念。書院以「修德講學」為院訓,突顯德育與學術並重的宗旨,並且秉持「全人教育」的理念,通過多元化的教育課程,持續啟迪並塑造全人人才。
合作倡議
開拓視野:跨越地域的教育使命
2014年,邵氏基金會與中大的合作再邁進一步,跨越地域界限。邵氏基金成為首批向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提供資助的機構,資助創建該校首間書院⸺ 逸夫書院,不僅推動了其往後十年的發展,更大大拓展了中大於內地教育的影響力。
中大(深圳)的逸夫書院的院訓「修德臻善」秉承了邵先生強調品學兼修的育人理念。時至今日,書院已培育了近2,000名傑出校友,畢業生的成績持續在七間書院中名列前茅,印證了邵先生的教育精神在新時代中依然歷久常新,具深遠啟迪。
「逸夫國際會議中心」是中大(深圳) 的重大基建,場館面積約2,100平方米,空間設計匠心獨運,能舉辦大型活動、藝術表演及國際會議,是校內的文化樞紐,為師生營造更豐富多元的校園生活,亦推動大學的藝術發展與國際交流。
承傳遺志:嶄新空間
邵先生與中大的情誼深厚,多年貢獻不單展現了其卓識遠見,同時不懈回應大學不斷演進的教學需求。邵氏基金會一直秉承其精神,持續支持中大於各方面的發展,並進一步資助多元實體空間的建設,致力培育卓越學術人才。
邵方逸華女士亦繼承了丈夫的教育理念。2019年興建的逸華樓,正好體現這份傳承。她了解到學生住宿需求日益增長,堅信宿舍是培養學生全人發展的重要校園生活一部分,因而秉持先夫精神,推動建設,將邵先生的哲思與價值觀得以延續。
時至今日,邵氏基金會仍依然堅守對中大的承諾,彼此關係日益鞏固。2001年啟用的威爾斯親王醫院「逸夫講學堂」,成為了醫學學術交流的重要樞紐,多年來舉辦無數醫學會議,推動醫療創新,改善病人福祉。其後於2024年,基金會再度資助學堂進行全面優化,彰顯其對中大長遠發展的承擔。
邵逸夫先生一直視培育人才為最重要的投資,與中大締造了不朽的夥伴關係。邵氏基金將繼續秉持這份精神,讓他的教育理念得以薪火相傳,世代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