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的福祉有賴於健全的醫療體系。邵氏基金會一直積極推動醫療服務發展,並因應香港公共醫療系統的演變而不斷調整支援方向。隨着醫療與社會服務機構在近數十年間日趨成熟與強化,基金會的策略亦逐步由基礎建設, 轉向提升社群的自助能力。期望透過我們的項目,讓有需要的病人及其照顧者能獲得較全面的協助,盡可能減少疾患對他們生活質素的影響。目前,基金會致力填補公營醫療體系之不足,與前線慈善機構合作,提升醫療服務的覆蓋率、質素及長遠可持續性。這種以人為本的方針,彰顯基金會對社群的承諾,盡可能提供慈愛及公平支援,把關懷送往最有需要的地方。
醫療基建
支援基礎設施發展
在1980年代,香港因人口急速增長及基礎醫療設施不足,致使醫療系統面臨嚴峻挑戰。基金會果斷應對,優先支持急需資源的醫療機構,協助他們興建新的醫療大樓和添購設施,不僅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也為長遠的醫療服務奠定基礎,以應對社會不斷演變的醫療需求。
當中,1989年啟用的聖德肋撒醫院邵逸夫心臟及診斷中心,是當時少數配備心導管設備的私家醫院之一,旨在應對日益普遍的心臟疾病;1996年落成的基督教聯合醫院邵逸夫大樓,大大提升了該區醫療系統的服務能力,以應付人口增長帶來的龐大需求。
全人關懷
創新項目以提升生活質素及社會抗逆力
自1990年代香港公共醫療系統改革以來,整體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政府在資源投放與政策制定方面亦日趨完善。隨着基礎醫療服務漸趨穩定,邵氏基金會亦相應調整策略,聚焦於仍未獲足夠關注的醫療領域。基金會審視整個醫療系統,積極識別服務斷層,特別關注弱勢社群的需要及社區應對公共衛生挑戰的能力,並因應實際情況推出具前瞻性的項目,為病患、照顧者及其家庭提供實質支援。這些計劃旨在協助病人重拾生活主導權,維持尊嚴,同時強化社區整體在應對醫療衞生挑戰方面的能力。
以下三個項目展現了我們的理念:
邵氏基金會痛症管理流動中心
基金會於2024年1月與香港傷健協會合作,推出全港唯一提供物理治療服務的流動車,專為行動不便的長者及殘疾人士而設,深入人口密集地區,提供到戶一站式西醫及物理治療服務。中心提供痛症評估、治療設備及健康教育,有效突破行動限制,令服務更貼近有需要的群體。截至2024年9月,服務人次已超出原定目標,成功回應社區中長期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
自動腹膜透析機
自2022年起,基金會已向香港腎臟基金會捐贈186部自動腹膜透析機,讓腎衰竭病人能夠晚上在家中自行進行腹膜透析,減少佔用日間時間,讓他們能夠重拾日常生活,甚至維持工作。增加家庭收入,亦在整個療程中保有尊嚴和自主權。
「風雨同路,笑看生死」——支援危重病患倖存者及家庭的先導計劃
此計劃與香港大學合作,為深切治療部復康者及其家人提供出院後的生理、認知和心理支援。透過支援小組和跟進探訪,協助病人應對復康路上的挑戰,降低再次入院的風險,既紓緩醫療系統的壓力,並促進患者重新融入社區。
展望未來
迎接未來醫療挑戰
除了投入基層項目以提升社區應變能力,預防疾病和推動日常健康管理同樣是建構可持續醫療體系的重要一環。邵氏基金會近年進一步聚焦於預防醫學,積極配合政府政策,應對人口老化及慢性病日益普遍所帶來的壓力。基金會亦積極引入創新科技,包括人工智能,協助提升疾病的早期識別及主動健康管理。
其中,基金會資助香港乳癌基金會引進最先進的自動乳房超聲波(ABUS)技術,提升乳癌篩查的成效。結合傳統乳房造影掃描及ABUS技術,不僅提高篩查的準確性和早期檢測率,亦減低對專業放射治療師的依賴,從而縮短診斷輪候時間,讓更多女性能及早獲得準確診斷,從而大大提升患者的治療成效。
透過建構可持續的醫療生態,邵氏基金會一直積極推動本地醫療的發展與進步。我們深信「預防勝於治療」,尤其重視疾病篩查與預防保健的項目,同時亦透過擁抱創新科技,擴大醫療覆蓋率,縮窄醫療資源的分布差距,惠及弱勢社群。在應對當前醫療挑戰的同時,基金會亦積極為未來構建更健康、更具包容性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