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返回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

以人为本:提升医疗服务 守护大众健康

个人的福祉有赖于健全的医疗体系。邵氏基金会一直积极推动医疗服务发展,并因应香港公共医疗系统的演变而不断调整支援方向。随着医疗与社会服务机构在近数十年间日趋成熟与强化,基金会的策略亦逐步由基础建设, 转向提升社群的自助能力。期望透过我们的项目,让有需要的病人及其照顾者能获得较全面的协助,尽可能减少疾患对他们生活质素的影响。目前,基金会致力填补公营医疗体系之不足,与前线慈善机构合作,提升医疗服务的覆盖率、质素及长远可持续性。这种以人为本的方针,彰显基金会对社群的承诺,尽可能提供慈爱及公平支援,把关怀送往最有需要的地方。

医疗基建

支援基础设施发展

在1980年代,香港因人口急速增长及基础医疗设施不足,致使医疗系统面临严峻挑战。基金会果断应对,优先支持急需资源的医疗机构,协助他们兴建新的医疗大楼和添购设施,不仅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也为长远的医疗服务奠定基础,以应对社会不断演变的医疗需求。

当中,1989年启用的圣德肋撒医院邵逸夫心脏及诊断中心,是当时少数配备心导管设备的私家医院之一,旨在应对日益普遍的心脏疾病;1996年落成的基督教联合医院邵逸夫大楼,大大提升了该区医疗系统的服务能力,以应付人口增长带来的庞大需求。

邵逸夫先生主持基督教联合医院邵逸夫大楼启用典礼
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邵逸夫日诊中心
全人关怀

创新项目以提升生活质素及社会抗逆力

自1990年代香港公共医疗系统改革以来,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政府在资源投放与政策制定方面亦日趋完善。随着基础医疗服务渐趋稳定,邵氏基金会亦相应调整策略,聚焦于仍未获足够关注的医疗领域。基金会审视整个医疗系统,积极识别服务断层,特别关注弱势社群的需要及社区应对公共卫生挑战的能力,并因应实际情况推出具前瞻性的项目,为病患、照顾者及其家庭提供实质支援。这些计划旨在协助病人重拾生活主导权,维持尊严,同时强化社区整体在应对医疗衞生挑战方面的能力。

以下三个项目展现了我们的理念:

邵氏基金会痛症管理流动中心

基金会于2024年1月与香港伤健协会合作,推出全港唯一提供物理治疗服务的流动车,专为行动不便的长者及残疾人士而设,深入人口密集地区,提供到户一站式西医及物理治疗服务。中心提供痛症评估、治疗设备及健康教育,有效突破行动限制,令服务更贴近有需要的群体。截至2024年9月,服务人次已超出原定目标,成功回应社区中长期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自动腹膜透析机

自2022年起,基金会已向香港肾脏基金会捐赠186部自动腹膜透析机,让肾衰竭病人能够晚上在家中自行进行腹膜透析,减少占用日间时间,让他们能够重拾日常生活,甚至维持工作。增加家庭收入,亦在整个疗程中保有尊严和自主权。

「风雨同路,笑看生死」——支援危重病患幸存者及家庭的先导计划

此计划与香港大学合作,为深切治疗部复康者及其家人提供出院后的生理、认知和心理支援。透过支援小组和跟进探访,协助病人应对复康路上的挑战,降低再次入院的风险,既纾缓医疗系统的压力,并促进患者重新融入社区。

展望未来

迎接未来医疗挑战

除了投入基层项目以提升社区应变能力,预防疾病和推动日常健康管理同样是建构可持续医疗体系的重要一环。邵氏基金会近年进一步聚焦于预防医学,积极配合政府政策,应对人口老化及慢性病日益普遍所带来的压力。基金会亦积极引入创新科技,包括人工智能,协助提升疾病的早期识别及主动健康管理。

其中,基金会资助香港乳癌基金会引进最先进的自动乳房超声波(ABUS)技术,提升乳癌筛查的成效。结合传统乳房造影扫描及ABUS技术,不仅提高筛查的准确性和早期检测率,亦减低对专业放射治疗师的依赖,从而缩短诊断轮候时间,让更多女性能及早获得准确诊断,从而大大提升患者的治疗成效。

透过建构可持续的医疗生态,邵氏基金会一直积极推动本地医疗的发展与进步。我们深信「预防胜于治疗」,尤其重视疾病筛查与预防保健的项目,同时亦透过拥抱创新科技,扩大医疗覆盖率,缩窄医疗资源的分布差距,惠及弱势社群。在应对当前医疗挑战的同时,基金会亦积极为未来构建更健康、更具包容性的香港。

分享
已复制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