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3年成立以來,邵氏基金會已成為全球華人社區實踐人道精神的卓越典範,透過堅定不移的奉獻,我們重新詮釋社會韌性——不僅是生存,而是培育以團結、信任、共同責任與仁愛為主的社會。
應急紓困
及時介入,績效策略,全面復原
邵氏基金會秉持對社會責任的承擔,數十年來在面對各地突發災難時,始終迅速回應,及時提供資源支援。從中國內地到台灣以至泰國,每當華人社群遭受自然災害或重大事故,我們皆在第一時間伸出援手。如在2021年河南水災期間,基金會迅速行動,捐出善款支援河南同胞抗洪救災;同樣地,2023年中國西北甘肅青海發生6.2級地震,基金會即時捐出賑濟款項,支援緊急救援與重建項目。這一切行動遠不止於慈善捐贈,更彰顯着基金會將災難應對視為道德責任與公民使命的信念。
基金會堅信,真正的重建與復原,遠不止於災害發生後的緊急救援階段,更在於持續推動災民身心復健與重建工作的長期支援。以2008年四川地震為例,基金會投放資源重建教育基礎設施,並支持兒童心理健康的社會項目,協助受災社區更全面地復原。這種全面性策略體現了我們堅信重建工作應以人的尊嚴與未來發展為核心,確保受災者不同層面的需要都很到照顧。
推動紅十字會發展
此外,邵逸夫先生自1972年起擔任香港紅十字會主席長達26年。在任期間,他不僅出資支持紅十字會的發展,更身體力行,積極推動人道工作。他善用自身影響力,號召知名藝人與社會賢達參與無償捐血活動,有效打破當時社會對捐贈血液的禁忌。2012年,邵氏基金會大力支持紅十字會新總部的建設,延續邵先生關懷社會、扶助弱勢的精神。
最近,基金會又資助海南紅十字會防治地中海貧血的項目,幫助海南、廣西等高風險地區應對影響深遠的遺傳性血液疾病。秉持以愛心為本,用行動回應社會需要,持續推動本地與國際的慈善合作。
迅速應對疫情
在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基金會迅速採取雙重策略:一方面向弱勢社群及高危人士捐贈基本物資,同時向香港醫院管理局捐款一千萬港元,及向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提供重要資助,支持新興傳染病和冠狀病毒的研究。這種結合人道援助與前瞻性科研資助的對策,體現出基金會同時兼顧緊急救援與長遠社會福祉發展的決心。
攜手渡難
策略性支援社區
2025年,基金會推出「緊急支援基金」,支援受工傷、意外或天災影響的基層家庭。我們簡化申請程序,讓有需要的家庭更容易獲得援助,希望這種針對性的援助,能讓受影響的家庭感受到來到社會的支援,以免因經濟困難而加劇創傷。
公民責任與社區力量的長遠影響
多年來,邵氏基金會的角色已超越傳統的緊急援助提供者,積極推動公民責任與社會團結。我們在不同社區中樹立了災難援助的典範,透過播種希望、賦權社群,我們持續激發集體力量,並以關懷與凝聚力感動人心,期望這份精神能一代接一代地傳承下去。